企业并非无力应对来自颠覆性创新的挑战,它们缺乏的是动力。
尽管难以判断后起之秀引入的创新能否真正构成威胁,但等到形势明朗,老牌公司反击的动力也就非常明显了:它们必须行动起来,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。
20世纪80年代,微软公司面对网景Navigator在浏览器市场的大热,严阵以待,加大投入,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版本的IE浏览器。它还组建了一个全新业务单元,专门化解网景带来的威胁。
应对第二招:化敌为友
老牌公司可以静观其变,看看后起之秀的创新是否不断完善,构成潜在的竞争威胁。然后,老牌公司可以直接收购后来者的业务或系列产品,用不着发起市场战争。
公司间合作有一个潜在的制约因素:颠覆性技术所走的路线通常有别于老牌公司的传统路线。所以,新旧技术整合通常成本很高。如果成本过高的话,合作就未必能带来好处。
如果成本虽高,但还算合理,或者说随着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改进、更好地被市场理解,成本能够降低,后起之秀可以先选择与老牌公司开展竞争,但随着技术得到更多验证,新老企业间的合作机会也会越来越大。
应对第三招:比谁命长
即使有了颠覆性技术,后起之秀也很难做到把价值链的所有重要环节都打造好。
事实上,在某些时候,老牌公司之所以居于行业领先地位,原因在于它们对于价值链主要部分已有投资,后来的竞争者难以复制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老牌公司也许可以与颠覆者比谁更耗得住,完全按自己的时间节奏来应对挑战。
拥有重要附属资产的老牌公司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时间。比如,20世纪排版印刷行业的技术更迭好比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,令人目不暇接,但默根特勒莱诺铸排机的行业地位岿然不动。它是怎么做到的?答案就在于字体。
市场新秀遇到的问题是它们没有多种多样的字体,字体是一项非常关键的附属资产。字体是默根特勒以及其他热熔金属排版印刷厂商的专利资产,没有这项资产,后起之秀根本无法与业内的老牌公司竞争。
鉴于应对颠覆的成本可能会很高,因此有必要在迎头痛击和收购兼并的时机选择上做认真考量。要击败后起之秀,老牌公司需要最大程度地用好手中的优势资源。
资料来源:商业评论杂志